婚姻不是暴力保护伞:剖析河北杀妻案中的制度蔑视与公权失职交易量排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加密货币所
2025-09-23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Coinbase,Bitget,Kraken,全球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
一边是公众能看到的“案情通报”,另一边是被强行按进水面之下的“为什么”。
但404不代表公众不能继续追问,因为追问比和谐本身更有意义,也更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
把“杀妻”二字设置成敏感词,并不代表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发生。只要追问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致力于修复系统性漏洞,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也或许是出于保护河北的需要,因为这两起杀妻案凑巧都发生在河北。沧州案中,两人是“校园情侣”;廊坊案中,男方“老实巴交”。但他们在家里,却是另一副面孔。
沧州案中,刘某的遭遇展现了许多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她曾为爱情“高分低报”,降格去读金某所在的学校。婚后又为家庭放弃工作,成为没有经济收入的全职妈妈。
即使在分娩前,她还在微博写道:“我是市井小民,梦想是家人平安,嫁个普通人,平平淡淡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她以为她嫁给了爱情,爱情也会相濡以沫,给她一个幸福的未来。
但婚后丈夫金某就露出了本性。好友证实,刘某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即使在夏天也经常穿着长袖遮掩伤痕。她为丈夫、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却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最终被丈夫亲手殴打致死。
而在廊坊案中,女方出轨成为男方的“行刑理由”,其残忍程度确实需要屏蔽。女性从小被教育相夫教子,仿佛爱情是终极救赎。但现实是,当女人把人生的方向盘交到对方手里,就等于把刹车也交了出去。
爱情一旦异化为权力,温柔就变成了控制:不许工作、不许穿短裙、不许回娘家……当控制遭遇反抗,“爱”可以瞬间翻脸成杀戮。放任这种情绪蔓延,就意味着越来越多女性梦想的幻灭:如果连枕边人都不安全,婚姻岂不真的就成为坟墓?
这两起案件都暴露了家暴治理系统的多重失灵。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没有接到过当事人反馈家暴情况”,这一回应暴露了基层家暴预警机制的缺失。
金某一家在医院工作,竟然能够试图通过伪造“心梗死亡”证明来掩盖暴力致死真相,可见施暴者家庭对制度的蔑视和利用。
甚至案件发生后,凶手母亲作为当地平安医院的B超医生,还在朋友圈声称刘某某死于“心肌梗死”,这种肆意妄为背后是对法律和生命的极端蔑视。
许多人认为应该取消“家暴”这个词,直接称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语言塑造认知,“家暴”这个词让暴力行为的危害性被“温情”化。
“家”从来都不该是暴力行为的保护伞。一个人到大街上把陌生人门牙给打掉了,直接派出所伺候;但打自己老婆,就会被定义为“家暴”,甚至有人会说“夫妻哪有隔夜仇”。
这种语言上的淡化客观上为施暴者提供了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我们必须认识到,暴力犯罪就是暴力犯罪,不应因为发生在家庭中就减轻其严重性。
25岁的刘某生命永远停在了这个夏天,但她的悲剧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警钟。我们需要从司法、社会和个人层面形成合力。司法层面需要筑牢法律防线,坚决杜绝“恶性案件家庭化处理”,强化反家暴法执行力度。
社会层面需要织密预警网络,社区、妇联需主动排查家暴隐患。从个人来说,受害者也不能纵容家暴行为,及时拨打110或妇女维权热线。这种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指望他们良心发现不太可能。
那么,我们除了对家暴坚决说“不”之外,还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些什么?我认为以下四点很重要,大家可以记下来:
第一,把“极端个案”还原成结构性问题:每一次转发、每一次评论,都在对抗“这只是家务事”的中国式婚姻叙事。
第二,把羞耻感从受害者身上拿走,放到施暴者与失职的公权力身上:被家暴并不丢脸,施暴才。
第三,把“离婚冷静期”真正变成“家暴危险期”的常识普及:该冷静的是拳头,不是逃离密室的人。
第四,把经济独立写进人生规划:银行卡余额、职业技能、父母支持,是肉身之外最硬的盔甲。
所谓“安全”,不能再建立在某个男人的良心之上;所谓“幸福”,也不再等同于一张结婚证。
只有当我们敢于直视婚姻的暗面,敢于把爱情请下神坛,敢于在制度与自我之间建立多重防护网,才可能把悲剧从热搜上撤下来,写进历史,而不是明天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