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排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加密货币所中国法院判定挖矿“境外合同”无效!
2025-09-16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Coinbase,Bitget,Kraken,全球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加密货币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特性和潜在的高回报率,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然而,伴随其野蛮生长的是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金融与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监管机构早已明确将加密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并严禁相关的金融服务。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投资者试图通过将“矿机”转移至境外运营的方式,来规避国内的监管政策。
然而,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的一项判决,貌似宣告了此类“境外操作”在法律上的此路不通。该判决的核心内容是:即便“挖矿”行为发生在境外,只要合同双方均为中国公民,且其行为触及了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买卖合同依然被认定为无效。
这起案件的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但其背后的法律博弈却极具代表性。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王某明与郑某,均为中国公民。他们通过线上社交平台微信达成协议,由郑某斥资102.4万元人民币,向王某明购买24台专门用于加密货币“挖矿”的服务器,即俗称的“矿机”。
双方合同中一个关键的约定是,这批“矿机”并不会在中国境内交付或运营,而是由卖方王某明负责直接运往蒙古国,并在当地进行后续的运营和维护。至于“挖矿”所产生的巨额电费,则由买方郑某及另一位关联人陈某雄共同承担。这种“境内交易、境外运营”的模式,在加密货币行业内一度被认为是规避国内严苛监管的“妙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这批承载着财富梦想的“矿机”运抵蒙古国后,问题接踵而至。设备频繁出现无法正常上线运行的故障,导致“挖矿”效率大打折扣。更为关键的是,卖方王某明始终实际控制着这批“矿机”,并未按照约定将其交付给买方郑某。眼看百万投资可能血本无归,郑某最终选择诉诸法律,向法院请求确认双方之间的“矿机”买卖合同无效。
在法庭上,被告王某明提出了抗辩。他认为,由于“矿机”的运营地在蒙古国,本案属于涉外合同纠纷,理应适用蒙古国的法律。根据其逻辑,若适用当地法律,该买卖合同应属有效,郑某无权要求认定合同无效。这一抗辩,也正是此类案件中最核心的法律争议点:当中国公民将违规行为转移至境外时,中国法律是否还能有效管辖?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经过审理后,作出了最终的生效裁判。首先,法院明确了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法官指出,虽然案件包含了将设备运往蒙古国这一涉外因素,但判断法律适用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行为发生地。本案中,合同的签订双方均为中国公民,合同的订立、款项的支付等关键行为也发生在中国境内。其次,合同的最终目的——在蒙古国进行比特币“挖矿”,其行为性质和后果,与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了直接且紧密的关联。
法院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内涵。一方面,它关乎国家的金融安全。中国的监管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整治加密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加密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挖矿”作为加密货币产业链的最上游,是整个体系的根基,其本身的高风险和投机属性,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果法院支持此类合同的有效性,无异于为非法的金融活动提供了司法背书,这与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它涉及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加密货币“挖矿”,特别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需要消耗海量的电力资源来维持算力网络的运行。这种高耗能的特性,与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格格不入。允许中国公民通过合同安排,将这种高耗能产业转移至邻国,虽然物理上不在境内,但其本质上是利用合同关系来延续一种被国家淘汰的落后产能,这同样损害了中国的宏观环境政策与社会公共利益。
基于以上两点,法院认定,本案必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进行裁决。在确定适用中国法律后,法院对合同效力的认定便水到渠成。根据中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赋予了法官在面对没有具体法律条文直接禁止,但又明显有害于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行为时,拥有宣告其无效的权力。
本案中,“矿机”是“挖矿”活动的专用设备,其交易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家不予支持的活动。法院认为,以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和高耗能淘汰产业为目的的合同,其内容本身就违背了中国的公共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该买卖合同自始无效。
广州中院的这一判决,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它确立了涉境外加密货币交易的司法管辖原则。判决明确指出,不能简单地因为业务活动在境外,就认为可以脱离中国法律的监管。只要合同主体是中国公民,且行为内容触及了中国的金融安全、环境政策等核心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就有权并应当适用中国法律进行审理和裁判。
总而言之,虽然也有因法律空白而不被受理的案件存在,但这次“境外合同”被判无效的案例,也提醒了我们:追求财富迅速增值的商业行为,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进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密货币行业则应更加注重合规经营,积极拥抱监管,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富与法律的和谐统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